为迎接同济大学111周年校庆,5月18日中午12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一、第二党支部联合组织发起以“薪火筑梦人,济园博物行”为主题的支部党建活动。支部党员、入党发展对象及积极分子等近50名同学参观了校史馆和博物馆。借此契机,同学们加深了对学校校史校情的了解,提升了爱校荣光的情感。同时,此活动将专业精神与时代脉络相联系,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站 校史馆:铭记历史
同济大学校史馆建成于2007年5月,外观整体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区女生宿舍楼修建,正中镶嵌斜交的玻璃空间,整栋建筑既富有纪念意义,又体现了当代特色。
进入校史馆一楼,映入眼帘的是书有“同舟共济”字样的影壁。讲解员冯子亭同学从这里讲起,介绍了同济大学第一任校长埃里希·宝隆先生,讲述了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历史渊源和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紧接着,一楼南厅的泥土柱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它盛放了同济大学历史上各校区的泥土,表现了同济的历史变迁和永恒凝聚力。
跟随讲解员,同学们来到二楼,本展区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同济大学自1907年建校至1978年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同济前期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同大迁川的始末和院系调整后的发展状况。陈列的展品有李国豪校长的成绩单、李庄的16字电文、运动会的老照片、毕业的赠言以及1958年的高等数学讲义等等。这些展品从不同的侧面向同学们展示了同济走过的风风雨雨与同济人做出的种种贡献。讲解员对冯纪忠老先生的介绍,让同学们感受到身为建院人的自豪与责任。
三楼展示的是同济今日的风采。讲解员杨眉同学给大家介绍了我校在科研、国际交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杨眉同学重点介绍了世博会规划模型和我院陈从周教授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的明轩。结合建筑专业背景知识,同学们对此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校史馆的参观虽然到此结束,但接下来同济的历史,将由我们这一代同济人共同书写!
第二站 筑与桥:博物致知
接下来,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前往同济大学博物馆进行参观。
一楼的当前展览为“中国风 水乡情——江南古桥摄影、油画和模型展”。作品展现了形态各异的江南古桥,它们组成了一幅江南古桥的类型学图谱,让同学们看到了古桥所蕴含的共性和个性。同时,讲解员詹强和肖宇同学结合专业所学和自身体会,介绍了摄影时要注意的明暗关系、拍摄时机等问题,同学们收获良多。
三楼的当前展览为“中国建筑与建筑文化展”。本次展览展出的大比例模型制作精美,如实反映了建筑各构件的关系,明白易懂,是学习中国古建史的绝佳材料,不少同学表示之后要再次前来观摩学习。讲解员同学焦阳向大家介绍了雀替的功能和发展过程,讲述了佛光寺大殿等著名古建的一些轶事。此次妙趣横生的古建模型展参观之行,激发了同学们对古建的兴趣,增进了同学们对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建筑的意义的理解,更增强了同学们对遗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支部活动,所思所想
参观结束后,支部同学们合影留念,并领取了支部发放的小礼品。活动虽然结束,大家还意犹未尽,多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心得感想:
龚书捷(16级建筑四班):在看到校史馆的特殊的土柱的时候,就被它的精神震撼了,从同济不同阶段的校址上收集来的土壤,一层一层地,用螺旋上升的姿态来表达同济人的精神。土壤,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代表了一种根,一种初心,不由自主的让人想到了同济的初心:济人济事济天下,从当初德文医学堂发展而来的关怀天下的仁心。而一层一层的,更是体现了同济薪火相传,永不断绝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同济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我们这次党支部活动中,我们的党员干部组织发展对象们,让发展对象来为积极分子讲解校史馆与博物馆,这不恰恰就是一种薪火相传吗?螺旋上升,更期许了同济的未来,我作为一名发展对象,作为一名优秀的同济人,要为同济的明天而奋斗。
王丹燕(15级建筑三班):在两天之后就是同济大学111周年校庆,这次能够和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的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一起参观我们同济大学的校史馆和博物馆,我觉得有非常的意义。同济校史馆凝聚了多方校友的心血和努力,为我们展现了同济大学这100多年来曲曲折折,却坚定踏实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那段抗战岁月里,南迁的故事,让我和同学们非常受触动。同济大学博物馆这次则展出了一些学校建筑与城规学院的一些杰出课题,展现了我们学校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一份贡献。忆往昔岁月,我们走过了不平坦的百多年,希望在以后,我们也能为学校,为国家做出一份自己的事业。
何汀滢(15级历建班):今天参观了同济大学博物馆和同济大学校史馆,旅程虽短但让我收获良多。无论是校史馆里的历史陈列还是博物馆里建筑和摄影的展览,都十分精彩。但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展览还是校史馆中关于同济大学建校及发展历程的介绍。跟随讲解员在展厅中行走,一张张历史照片在身边闪过,我仿佛穿过了这110年历史。我看到了母校经历的坎坷,更有感于母校生生不息的发展。这段历史让我为同济大学感到骄傲,并觉得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学习。但同时它也激励着我,让我意识到身为同济大学的学生,我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希望未来自己能够不断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多成就,以前辈们为榜样,为母校增添光彩。
杨眉(15级建筑三班):党支部这次组织了参观校史馆和博物馆的活动,在校史馆中进一步了解了同济的历史,作为一个同济人为同济近年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到非常骄傲。随后看了博物馆中的两个展览,一个是古建筑模型展,不得敬佩古人的智慧,用那么多复杂的构件建造出这么精美的建筑。但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一楼的古桥展。
这个展览以“中国风,水乡情”为主题,以摄影、模型和油画的形式呈现了江南古桥的形象。我虽然出生于被誉为“桥都”重庆,但从小见到的桥都是长长的跨江大桥,钢筋混凝土撑起的桥面极具现代工业的气息和现代的美感。而这次展览中的江南古桥让我看到了桥除了能够有一种具有张力的美感,还能够显得无比温柔。这时的桥已经不单单是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了,还创造出桥上桥下两个风格迥异的空间。这些古桥大多数是用石材砌筑而成,虽然材料本身很重,但精巧的造桥技艺使得桥身如一道飞虹轻轻地跨在水面上。桥身上有很多精致的雕刻让线条变得更加柔和,古桥和桥下的轻舟、岸边的垂柳一起构成一幅画卷,彰显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意蕴,不禁让人想要走进画里,漫步在岸边、桥上。
至此,本次支部党建活动到此圆满结束,希望同学们能将此次参观活动的收获内化为行动力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怀揣梦想,扬帆起航!
撰稿人:檀烨 花王礼
摄 影:吴祺琳 吴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