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建筑系系主任蔡永洁教授给2016级建筑系的新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班会课在专业的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阐述社会责任。蔡老师从“建筑是什么”开始讲起,经过“中国城市发展是怎样的?”、 “什么才算是好的建筑?”、“如何在建筑上走得更远?”一系列追问,传达给同学们专业学习的方法、终身学习的思考、社会责任的理解,用他个人的魅力、精准的理解、宏大的视野、谦逊的为人感染着每一位在场的学生。
让我们来听听课后同学的感想和收获吧!
蔡永洁教授风趣幽默、诚挚亲切的讲课让我十分感动。他不仅简要介绍了建筑学、建筑设计和建筑学习,更告诉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在学期伊始,受到来自系主任的指导和鼓励,无疑是一个极其良好的开端,着实受益匪浅。
——建筑一班 沈嫣婕
建筑、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学是什么?蔡老师在班会课上为我们进行了讲解,让我收获许多。蔡老师从建筑的最初功能遮风避雨开始说起,到揭露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人更好的居住,再逐渐深入到建筑设计的标准与建筑的未来前景,从各个层次对建筑进行了大致的讲解。其中蔡老师关于建筑师需要具备的素质令我印象最深。在大学建筑学专业作为一门工科,我们接触的大多是理科、专业性的知识,而人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却不太接触。蔡老师认为建筑师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并拥有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蔡老师的这次讲解为我们学习建筑点明了方向,也带给了我许多思考。
——建筑一班 曹依颖
对蔡教授的讲课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现在的建筑行业不是衰败,而是健康。你们确实再不会遇到三五年前的行业盛景了,但那是疯狂不是繁荣。”原本对建筑行业充满困惑的我豁然开解。建筑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人眼中的建筑是多样的。我们需要强调自我的提升,增加阅读量,提升自我阅历,由此开阔视野。可以说这短短的90分钟,却点明了我们的前进道路。
——建筑一班 张同学
见面会上,蔡教授用诙谐的言语阐述着他心中的建筑学,在介绍建筑与城市发展史的过程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职业蓝图,看似笑谈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我们的期望,并切身教导我们培养读书的好习惯。诚然,网络上,新闻里关于建筑行业不景气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心心念念选择了这条路,便无言悔恨。和蔡老师的这次见面更加肯定了我的决心,拨云见日般,未来还要更加勇敢,沉稳的走下去。
——建筑一班 阙鑫荣
今天有幸听到系主任蔡永洁教授的班会课,课堂中涉及的内容很全面,让我感觉尤其受用的是他对大学建筑学学习阶段的分析和决定发展高度的人文视野的强调。这都是我之前没有了解或者充分认识的。课堂上我还获悉系主任对于建筑系的教学也有很多的想法和规划,期待啊!谢谢学院和系主任为我们提供这么有指导意义的一堂课!
——建筑二班 张震
今天的新生见面会,我对蔡永洁老师的讲座感受颇深。他向我们普及了基本的建筑知识,但并不局限于此,隐藏在这背后更重要的是建筑师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完整扎实的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养成阅读生活,感受生活,博览群书的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爱生活,爱社会,才能更好地做到建筑为人所用。
——建筑二班 滑天铭
建筑学不是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物理学材料学,但建筑学不能没有这些。蔡老师让我知道,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就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走。千年间建筑会随着人的需求、审美、观念而变化,但有些东西亘古不变,这就是现在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也许这就解决了我们对课堂评价设计好坏标准的疑虑。明白了这些,方能在游经书海后依然懂得设计,方能一二十年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建筑三班 蒋之卉
读建筑以来,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才算好的建筑?对于这个问题,蔡永洁老师的发言可以说是给了一个全面的解答。建筑的标准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建筑理解也是不同的,但简单、逻辑、独特这三个词,却赋予了建筑以各自的风格与魅力。建筑没有标准答案,却因其逻辑性,而又拥有标准。
——建筑三班 王月
“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专职建筑师,但是在这个行当里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入学一学期常常会想我为什么学建筑,学建筑有什么用,我要学到何种程度。今天蔡老师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印象很深的是他很看重人文素养,人文视野决定了我们发展的高度和深度。我们也不光要看到建筑表面的环境,也要思考它含有的历史、文化意义。
——建筑三班 康雨欣
蔡永洁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是要提高自学能力。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可能需要涉猎非常多的内容,而这些不可能全都从老师那里学到。也许我们可以学到“术”,但是“道”还是要自己体悟。二是听了蔡老师关于自己学生时代学习经历的分享,意识到提前做规划的重要性。但路还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听懂和做到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希望多年之后回望来时的路,能真心说句无悔。
——建筑三班 檀烨
蔡永洁教授在形势与政策课上为大一学生解答了关于建筑是什么、建筑系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疑问。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作为建筑系学生应了解知识之广泛。一直知道建筑学是综合性学科,然而因为所知甚少,对此体会还不深。直到今天概括的提及了设计造型、结构、绘画、法规,以及更具人文精神的哲学、社会学等知识面。仔细思考确实这样,建筑是为人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的,理工学科为这样的目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人文学科则去帮助我们从更高层次了解人们作为群体或作为个体的需求。学习理工学科使我们能把思考的凝聚物变为现实,而学习人文学科为我们提供观察与思考的角度。博观约取,切己体察。学习建筑不仅仅狭隘的只是学习如何设计,更要求我们融入生活,从生活出发,拓宽视野。不只学于课堂,更要学会自己去寻求知识,并且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建筑四班 赵迪
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建筑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教授以“什么是建筑”的问题展开讲座,从最简单的只能遮风避雨的山洞,到今天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大型建筑,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建筑的魅力;接着又围绕“建筑设计”的主题阐明了建筑师应具备各学科综合素养才能做出好设计的道理;最后,教授从文化、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剖析建筑学的内涵。教授与我们分享的学习建筑的个人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值得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学习参考。此外,教授在最后还向我们解读了培养计划以及强调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意欲告诫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习。感谢教授!教授的演讲让我进一步理解建筑这一学科,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动力。
——建筑五班 窦国威
什么才能算是好的建筑?这个自然是不容易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所谓好的建筑确实没有一个死的标准。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好的建筑是没有标准的。老师认为,好的建筑一定要满足简单,逻辑,独特三个方面。所谓大道至简,大巧不工,纷繁复杂的建筑一定不能算是优秀的建筑。而且,要做到简单,所花的功夫可能会超过复杂。逻辑不必说,所谓存在皆为合理。你要让你的建筑存在,也要给它合理性。至于独特,我的建筑之为我的建筑,正是因为它独特啊。
——建筑五班 申笑忧
很荣幸能在大一的这个时候听到蔡老师的一些精辟的认识和宝贵的经历,这既增加了我们新生对建筑和建筑学更深入的认识又增加了我们学习建筑的信心和兴趣。其实在这次讲座中与其说增加了我们对学科的理解,不如说革新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原来建筑学这个半文半理的学科是涉及了科学、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因此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是要对各个学科各个方向都应有所涉足的,所以作为同济建筑系的学生更应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劲的学习能力,对生活中的细节有独立思考和形成概念的能力,从而丰富自我,成为合格的同济大学学生。感谢蔡老师接近两个小时的真诚演讲,也感谢建筑系老师的中间安排。系里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对学习进程的把控让我感受到同济大学的专业和能力,增强了我们作为同济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
——建筑五班 蒲明旺
对蔡永洁老师的风趣幽默和亲切和蔼印象深刻。非常喜欢蔡老师对于建筑师社会责任的论述,也更加明白了为何蔡老师一再提醒我们,要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不仅需要工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涉足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最后,蔡永洁老师还提出,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养成批判性思维,才能够不断砥砺自我,成为一名好的建筑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徐乃风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从纸椅子到茶室设计再到现在的里弄调研,我们一直在一个又一个的作业中探索、思考:我们所学的建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将成为怎样的建筑师?同时,我们也在关注建筑这一行业本身的发展,思考我们的未来。
听了今天蔡永洁主任的班会课,我开始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行业有了更加深入、整体、多元的认识,也让我对将来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文学、音乐、哲学……每一个优秀的就建筑师都应该对这些与美学有关的领域有自己的了解和审美能力,而这也是我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所忽视了的,也是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杜亦阳
蔡老师从建筑是什么,建筑学什么,建筑行业的未来,建筑学是什么等方面展开了他的讲座,娓娓道来他求学奋斗至今的人生经历与建筑感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一句“我对建筑有三个评判标准:逻辑,内涵,简单。逻辑支撑你的思想,内涵的独特性决定你的深度,简单是最高美学。”三个词直接戳中我作为初学者的一大误区,指明建筑者应追求的方向并非一味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而应从更本质的理学,人文学等方面去达成真正有意义的建筑设计。感谢他诚意十足的分享。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