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们迎来了系主任韩锋老师带来的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班会课在专业的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阐述社会责任,韩教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起,阐述了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意义,为同学们描绘了宏大的蓝图,同时韩老师以陈从周先生的书籍译本为引,循循展开,讲述了目前中外在风景园林方面知识输入输出的不对等,并且勉励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们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有对外交流的能力。“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韩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时刻保持一颗自然之心,怀着兴趣,带着问题学习,就此也为同学们提出了未来专业学习的希冀,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通过阅读书籍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中国园林的伟大意义。韩锋老师生动、有感染力的一次班会课使同学们感触良多,获益匪浅。课后,同学们就专业学习、双语教学、文化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问题,韩锋老师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课堂学习效率、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予以解答,并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创造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让我们来听听看课后同学们的感想和收获吧!
学工办辅导员丁愉:
韩锋教授用诗一般的语言行云流水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我心中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韩老师的班会课是一堂名副其实的思想启蒙课,从未接触过风景园林的我对这个学科、专业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尤其在韩老师讲述到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时,引发了我内心的共鸣与思考。作为中国文化的传人,应当更多学习本土的文化,并以此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景观设计的根。
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草木的本心与人的本心相通,与宇宙本心相通,因此当我们见到花草凋零会感到悲伤,我们看到樱花烂漫,万物生焉时会心生喜悦,世间花草树木能激发人的本心,人的良心,这也正是王阳明所谓“万物一体之仁”。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并不分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重新坐在本科生的课堂里,听着一位智者长者的谆谆教诲,充分感受到了韩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样一堂班会课是一次精神洗礼,是一种思想启蒙,让我对景观充满兴趣,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更加自信。
景观一班陈雨佳:
韩锋老师与我们的又一次见面同样令人解惑良多。已经进入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我从起初的兴奋期待到开始感觉迷茫和疲累,一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总是缺乏内涵的,二是因为我以为目前我在设计上仍没有摸到风景园林的边,怕自己到最后没办法很好地从建筑向景观转变。韩锋老师解决了我的困惑和难题,我需要通过课外的阅读和学习来丰富自己,需要打好空间建构的基础,也需要逐渐建立明确的目标和研究方向。这是一个过程,而我尚在这过程中,不应如此急躁,因为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接下来,我也要更努力了。谢谢韩锋老师!
景观一班某同学:
韩锋老师说的兴趣一点使我非常有共鸣。高三填志愿的时候,父母都很想让我去读经济学,但对我而言,我不认为我可以坚持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科,即使读完了,必然也是痛苦的四年。所以我最后放弃了名气更响的学校,而选择了我感兴趣的同济建筑学院。同样,我从小时候父母报的钢琴班等等,能坚持到现在的爱好都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毕竟,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实在是太痛苦了。如果说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内容我们无法自己选择,那么之后所从事的事业必定要是我所热爱的,我所愿意为它付出时间、经力,希望它能够融入我的生活的。
在兴趣的基础上,还需要方法。韩锋老师也及时的提醒我们,要在课外的时间多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自己。在中学时,曾经接待过美国姐妹学校的交换学生。常常是我们在聊美国的文化传统的时候津津乐道,但一被问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便抓耳挠腮不知该说些什么,或者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解其他的文化固然有必要,但若是不了解自己的,就好像是没有根的树。即使生长也只是空有其表。
希望我们可以像韩老师期望的那样,坚守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不断充实自己,并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走出属于中国的未来。
景观一班蔡欣宜:
一直以来我对景观专业的认识都是刻板而片面的,在这方面我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随着大一这一年来学习的日渐深入,我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迫切地需要解答。韩老师的讲话对处在迷茫阶段的我触动很大,尤其就是对于我们要成为怎么样的景观人的问题,园林行业现在的门槛低是国内市场不成熟造成的,许多园林行业从业者并不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我们今天选择了这个专业,无疑要使自己朝着高素质人才的方向迈进,但是到底怎样的景观人才算是高素质人才?韩老师的见解是引人深思的:高素质的景观人才身体里流动着民族的文脉,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景观不仅仅是简单的园艺,在中国,景观与园林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作为最为优秀的文化而传承着的,我们作为这种优秀文化的继承人,务必要有意识的去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对于景观人来说,文化知识的积淀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好坏与内涵,富有美感的景观作品必然体现着创作者高超的文化修养。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今天的景观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同一性,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这是需要我们反思和警惕的。作为景观人来说,积极学习外来文化固然十分重要,但提高传统文化修养也必不可少,中国优秀的园林文化在今天依然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弘扬,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也是我们中国的景观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在中国,景观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选择景观,意味着我们将要和行业一起成长,虽然道阻且长,但有如韩教授这样的诸多良师相伴,相信大家都能够成为优秀的中国景观人。
景观一班王雪帆:
通过韩教授深入浅出的启发指点,我明白了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意义,并对本专业中重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征服而应是和谐共处。而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该像陈从周先生说的那样要有画境。目前中外在风景园林知识的输入输出上具有不对等性,我们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应具备对外交流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外多阅读,通过阅读书籍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中国园林的伟大意义。韩锋教授讲述生动、有感染力,使我感触良多,获益匪浅。
景观一班某同学:
大一新生,多数还是对自己的专业及未来未知,韩锋教授在见面会的讲演,却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风景园林这个桃花源的门口,隐隐约约能看见里面的样子。风景园林者需要有自己民族的历史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中国自己的自然观,阅读中国人的自然观,或许才是读懂园林的路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将兴趣和职业化作生活的一部分,韩锋教授从她自身的视角出发,以一位前辈、引路者的身份,真诚的给我们阐述了她对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及学习方法的探索,短短一小时的讲述内容,却让人索思良久,感触颇深。
景观二班杨潇芬:
三月二十八日的形势与政策课班会上,我们倾听了系主任韩锋老师对于新入学的我们的演讲,我深受感动。下面是我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看法的感受。
首先是老师的自然观。“一个亲眼目睹植物的逝去在心里泛不起任何涟漪的人是不适合我们专业的。”似乎找到了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的初心,在植物课上认知校园植物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多了几个朋友。我认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与敬仰是我们专业的基础。
其次是我深深折服于老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只是说老师课上给我们引用的句子或推荐的书籍,更是老师谈吐中的从容,给人一种恬淡如水的气质,我觉得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老师的血液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一个日积月累绵延一生的主题。
另外老师对我们现阶段基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道理。只有先走好眼下的路,才能不断前进靠近梦想,不然所谓梦想便成了镜中水月,使我最近纠结的一些事情找到了一点突破口。事实上我总觉得做好眼前的事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而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坚持下去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点滴而持续的积累,才能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与理由。我觉得梦想的有形无形会反映在每一个自己的作品上。
最后我想到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要从现在起不断积累锲而不舍才能渐渐体会这种境界。今后,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传承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哲学上精神上都能读出全宇宙。
景观二班杨紫晗:
韩锋老师的这节与众不同的班会课让我们感触颇深且获益匪浅。
以陈从周先生的锦句开头,让我们领略园林之美的同时也巧妙地点明中国文化的精深与重要性。
风景园林学科本质是自然、人文学科交融,它并不是一个技术至上的冰冷的学科。我想,对自然的热爱便是做好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庄子之“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所谓“草木有本心”,皆为此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不仅是要热爱自然,热爱这门学科也同样重要。
老师还举了许多中外对比的例子以强调重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园林一词本身便有一种文化积淀的厚重感,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恰恰为其提供了一方沃土。学习历史,汲取历史中的智慧,知道、明道,这样的文化积累便可为我们学习欣赏、设计园林景观打下良好基础。
“山必古,水必疏,草木华滋,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古时造园,一亭一榭,几曲回廊,皆据实际需要出发,不多筑,不虚构,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赘句。学问之道,息息相通”。欣赏一种完美的作品,学习其精华,从而于自己追求完美。不断积累不断体悟,便得渐入佳境。
这堂班会课可以算是专业的启蒙,让我们经历了一学期的迷茫摸索后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同时也让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并给予我们动力。我们距离到达韩老师这样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若是好好呵护这思想的萌芽,催其生长,方可助我们成就自己。
景观二班杨缤茹:
说起自己与风景园林,可能真的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一开始是因为想要学画画又没有艺考,所以瞄上了建筑这个专业,高三一年一直在心里催促自己向老八校前进再前进。后来因为高考的小失误,达不到同济建筑的收分,所幸得知建院各专业教学相通,便抱着赌一把的心理填了景观。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天兴奋地边尖叫边在床上打滚,觉得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谁知道,还真的有。
随着对建院了解的逐步加深,我渐渐意识到,比起建筑,风景园林其实更适合我。它的那种从有限中映射无垠的幽远意境,引起了从小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我的强烈共鸣。阴错阳差的意外之喜,将兴趣与工作完美地结合,怎能说不是上天的极致眷顾?
向往韩老师描述的那种生活,一山一水一石一树皆有情。古人活得肆意风流,笔墨间便成就如诗如画的天地。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身边常备陆游诗册,闲时便翻来覆去地品,常读常新。“古人写,‘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好送得出手的了,不如将这整个江南的春天都送给你吧,这有多美啊。”她说起这话时眼底细碎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知道我也是一样。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浪漫,怎能不令人动容。曾读朱良志先生《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其中对于“月印万川”的“万川之月,只是一月”和“只此一月,可观全月”两层内涵的阐释,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奥妙无穷。中国哲学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思绪在天地万物间恣肆驰骋,在天人合一中悟出恬淡与宁静。
可惜我的知识积累实在有限,看诗词大会时钦佩武亦姝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惊人的诗词储备量,读各类书籍时又被大师们的才华和雍容气度所折服,轮到自己描述心中所感,却只恨言语表达不出心中激荡的万分之一。比谁都清楚自己急需吸收各类知识丰富视野,也很清楚要改变现状应该从何处做起,却总是因为课业的繁忙而将计划搁浅。是真的要将提高效率一步一步落实了,我们从来都不应该将自己局限在技术的层面,人是需要不断思考的,这一年来我却连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快要丧失了,总是觉得心中空洞理不出思想体系的头绪,头脑一片混沌。盲目忙碌的生活渐渐磨灭了心灵对于外界的感知,到头来实在是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年岁。
不是要喊什么口号,只是遵循内心,认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它做到最好。我想只有这样,才会不负上天恩赐的机遇,也不负心中所爱。
景观二班高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