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成立的同济大学校友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会是我校校友会的第一个学院级分会,由我院海内外校友自愿结成,是我们学院的校友之“家”。之所以要成立校友分会,其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通过校友分会的各种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母校与海内外校友之间、海内外校友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情谊;通过我们的海内外校友,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通过校友分会和全体校友的努力工作,不断弘扬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开拓和创新,为把同济大学建设成为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现代大学而共同奋斗。
每年,母校都能迎来很多校友返校欢聚,校友们的一言一行,无不表现出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和无比眷恋。他们有的说,“虽然我们身处大江南北,与母校隔山隔水,但这些山山水水却从未隔断过校友对母校关注的目光。”有的校友说,“尽管我们离开母校的日子已经很久,毕业照片也已经泛黄,但同学之间的情谊、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在母校学习期间的日日夜夜、朝朝暮暮所凝成的美好记忆,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座的不少校友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多方面、多层面对母校给予了大力支持;也正是有了广大校友的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各项事业才蒸蒸日上,学院的发展才显得如此充满生机和活力。
根据同济大学校友的章程和广大校友的意愿,我们初步设想在校友分会成立以后,将着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成立校友分会筹备领导小组,院长、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副组长,分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及各系系主任、副系主任担当组员。
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专职人员在前期筹备工作中组成筹备工作小组,在校友分会建成后则负责校友分会的日常管理及网络维护事宜。(具体分工见附件一)
其次,大力拓展与海内外校友的联系。从校友总会的角度来看,在我院数千校友中,现在已建立联系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在校友分会成立之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充分发挥现在已建立联系的校友们的桥梁纽带作用,联络更多的校友。不仅要联系国内的校友,还要注意联系海外的校友,扩大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以适应建设目标的需要。该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按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议,以拓展师生理想主义教育为主旨,树立学习的典范,增强师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强化爱国家、爱学校、爱学院、爱专业的教育。将我院杰出校友的事迹集中展示(预计在2003年7月完成名单及基本资料收集,2003年9月开学后完成资料展示)。
2、依托已建立联系的校友,全线了解海内外校友信息,在2003年暑期学校放假期间完成大部分校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对校友的服务工作做前期准备。通过此项活动,不断密切母校、学院与校友的联系,疏通和拓展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校友分会,把海内外校友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事业开拓等方面的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荣誉、新的体会反馈到学院,成为学院对师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教育的生动教材,不断促进和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校友分会,把学校、学院近期重要工作动态、事业发展的最新进展,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教书育人的最新举措等向广大校友通报,激励校友更加热爱学院、宣传学院、关心学院、服务学院。
3、我们将更加充分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请广大校友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改革、国际交流、科技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积极帮助学院更上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在这些方面,不少校友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待着广大校友对学院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校友中有一大批精英,你们有的在政府任职,有的在学术界从事科学研究,有的在实业界创业,还有的从事科技开发、信息传播、经济贸易、社会管理及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工作,更有不少校友在教育界工作,在社会有广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学院的一大笔宝贵的财富。这一大批校友,必将为学院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院综合竞争实力作出新的贡献。我们真诚地希望海内外校友为学校的发展出智出力,到学院讲学、到学院创业、到学院投资、到学院搞科研,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充分体现了校友对学院的一往情深。
4、结合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由学工办、研工办组织学生赴学校搬迁过的旧址进行调研,制作纪念图文集,彰显学院特色。我们还将通过校友分会开展的活动,更为广泛地协助学院收集整理校史、院史资料。2007年,是母校的百年华诞,也是学院55周年院庆。学校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更是一本激励同济人再创辉煌的书。我们将继续紧紧依靠广大校友,请广大校友积极协助校友分会努力开发校史资源,不断充实学校将新建的校史陈列馆,以校史陈列为载体,宣传和弘扬同济的百年传统,宣传和褒扬校友们的辉煌业绩,进一步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